中国近现代肛肠名家
黄济川(1863~1956),清未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县一个贫苦的小贩家庭,17岁时患严重肛瘘,后遇富顺县民间医生龚心裕用挂线法经数月治愈。遂拜龚为师。几年后,龚氏途经内江,黄闻讯拜谒,将龚氏接到家中奉养。龚氏告别,黄饯行。席间见一路人遗失纸条,黄拣起视之为银票300两,迅即追回失主,当面归还。龚氏见黄拾金不昧,大为感动,遂留之将痔瘘方药全部传授。清朝末年(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黄在四川省泸州市开设痔漏诊所,(1904年,光绪三十年),到四川省成都市开办了“黄济川痔瘘诊所”,成民国一代痔瘘名医。解放后创建成都黄济川痔瘘医院,首任院长。1954年四川省中医代表会上,他毫无保留将自己的“枯痔散”、“药线”等秘方、秘法、痔瘘专科绝技献给了国家。国家卫生部责成四川省卫生厅组成痔瘘专家小组赴北京,将黄公的“枯痔疗法”向全国汇报表演并在全国推广。黄公还将自己近80年来治疗痔瘘的丰富经验、方药撰写成《痔瘘治疗法》成为新中国治疗痔瘘疾病的第一部中医专著。1956年95岁高龄的黄济川赴北京参加第十届中华医学会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外科学会常务委员,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培养了一大批痔瘘专业的骨干力量,如著名肛肠专家周济民、姜怀啉、李雨农、曹吉勋、黄祥麟、黄国民、王维烈等。为痔瘘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闻茂康(1911~1996),浙江鄞县人。民国24年(1925)14岁即师从宁波名中医严海葆专习中医外科。三年学成后,即在老师诊所襄理业务,并潜心研究中医外科、痔科要旨:年加入“五门诊”主持肛肠科(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门诊部之前身)。根据临床治疗痔瘘经验改进了传统中医的枯痔疗法、挂线疗法,并创立套扎术。他编著的《实用中医痔科学》成为指导从事痔科医护人员防治肛肠病的专业书籍,并作为教材使用。曾发表“肛门疾病312例疗效分析”、“改进枯痔散用法的经验”、“用插药疗法治疗内痔的临床观察”、“肛瘘挂线疗法采用纸制药线的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高位肛瘘”、“中西医结合治疗环状混合痔为例临床报告”等论文,为中医肛肠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卢克捷(1909~1991),安徽省无为县人,清未(1909年1月4日)出生于天津一个医学世家。民国年代就读于天津新医学校,毕业后从事医疗工作。民国中期,在北京开设肛肠专科医院,至40年代末已经颇具规模,成民国时期最有名也是最大的京城肛肠病第一家专科医院。解放后该医院公私合营为北京二龙路医院。目前已成为北京市肛肠医院。卢克捷为终生名誉院长, 成为首都肛肠界的开山人物。卢克捷治疗重度混合痔常采用结扎注射内括约肌松解术,远期疗效甚佳,治疔肛裂纵切横缝,治疗肛瘘挂线引流,培养了一代后起之秀,著有《肛肠疾病的预防治疗与自检》等。
张庆荣(1913~2004),辽宁省铁岭人,民国29年毕业于辽宁医学院七年制班。民国晚期在北京协和医院任实习医师和住院医师,之后任天津第四医院和工人福利医院外科主任,此时已经开展肛肠外科工作。1953年调天津滨江医院任外科主任并在外科建立肛肠组,成为我国早期收治大肠肛门病的医院,是能做大肠癌手术的著名医院。所著《实用肛门直肠外科学》多次再版,是我国首部肛肠外科专著,影响很大。曾任天津市滨江医院名誉院长和美国国际肛肠学会名誉副会长。专长肛管大肠外科和普通外科,曾多次主持全国性和地域性肛肠专业提高班、天津市滨江医院肛肠外科进修班,培养了大批肛肠外科专业人员,是我国肛肠外科的创始人之一。他把Gabriel肛裂切除术在肛门缘切除大片皮肤的所谓“Gabriel三角”改进为小片球型,缩短了住院天数。50年代以来,首创的低位直肠癌或肛管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采用会阴肛门重建加股薄肌移植代替括约肌的手术方式。他的手术式重建肛直角的理念成为我国各种同类手术改良术式的圭臬,对推进肛肠外科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周济民(1919~1994),重庆市人。民国21年(1934)从师于著名老中医刘崇恩。由于刻苦攻读,潜心研究,不久便在重庆开业行医。50年代,他改进枯痔散,去掉白砒,重用白矾,称之为“无砒枯痔散”,避免了砒中毒,提高了枯痔疔法的安全性,在当时是一大改良,卫生部将其治疗经验总结成文,向全国推广。1954年参加重庆痔瘘小组,专业治痔,由于方法简便,疗效显著,名声大噪。出版了《痔疮痔瘘患者须知》、《痔瘘中医疗法手册》等著作。随之被卫生部调入北京,担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肛肠科主任,勇于实践,勤于总结,从不保守,他带徒如子,1979年-1982年,倾心培养研究生胡伯虎、李国栋。20世纪60年代,他发表了“结扎疗法治疗各期痔核的疗效报告”、“复杂性肛瘘150例经验介绍”等文章。20世纪80年代编写了《中医鉴别诊断学·痔瘘篇》(周济民、胡伯虎)等。周与史兆岐合作进行了“6%明矾注射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的研究”、“切开挂线疗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研究”等,获卫生部科技成果奖。
王芳林(1911-1993) 与 王庆林(1908~1975)兄弟,出身中医世家,民国18年(1930)起开始从事中医痔瘘专科,先在洛阳开业。于1936~1937年,相继由河南来西安定居开痔瘘诊所。1936年在西安案板街开办西北第一家痔瘘诊所,给当时国民政府西北五省两任主席张钫、祝绍周医治好肛肠疾病,随分别赠送“痔瘘救星”和“医林圣手”金匾,轰动全城。著《临床使用痔漏学》,多次再版,当时为中国肛肠学科作出贡献。王芳林创立西安市中医医院肛肠科,王庆林创立西安市中心医院肛肠科。文革时期遭迫害,下放陕北子洲7年,改革开放,成立全国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任首届和第二届副主任委员,任陕西省肛肠学会主任委员。为西北肛肠专科发挥余热。
丁泽民(1920~2014)出身于江苏丁氏痔科,迄今数百年,嗣续祖业,为第八代传人。幼承庭训,民国12年16岁起即随父著名中医丁氏痔科七代传人丁辅庭行医,后又拜师于两淮官医朱霞林门下,系统学习中医内科知识。1943年离家到扬州行医,1945年又辗转来到南京,1948年就读于国医专科学校(国医馆)。在国医馆,丁老系统地学习了有关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的基本技能,毕业后在南京地区开办诊所,医术享誉四方。1956年,他放弃私人诊所的优厚待遇,将祖传的专科器械和验方献给政府,创建了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并担任肛肠科主任中医师,该科室于1994年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所全国中医肛肠专科医疗中心。1959年出席全国群英会,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80年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会长,并授予“国家级专家”称号,1994年被聘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1982年提出分段齿形结扎法治疗环形混合痔,提高了疗效,并有效地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成为了我国中西医结合自创的痔治疗经典术式,对复杂性肛瘘治疗提出了采用旷置引流保留括约肌的手术方法,获得国内同道的认同、赞许。出版有《丁氏痔瘘学》等,是我国现代中医肛肠学科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杜家驹(1923~2002年)与杜家模(1921~1992年)系天津著名痔瘘世医杜氏第三代传人。杜氏痔瘘的第一代为曾祖父杜金峰,天津静海人。幼年好学,崇尚国医,蒙名师传授,于清朝末年毕业于乡里。以中医外科为主,尤擅痔瘘专科。治愈患者无数,每逢沉病痛疾,均能药到病除,故名闻遐迩,求医者众。第二代为杜家驹之父杜恩树、杜家模之父杜恩锡,民国年间承父学,专治痔瘘,名噪于津京两地。杜家驹与杜家模幼年即随父学医,于1940年前后考人孔伯华先生开办的“北平国医学院”学习。1956年北京中医医院成立,兄弟二人先后参加工作,成为该院痔瘘科的创建者和技术骨干。1964年,又到宣武区中医院组建痔瘘科。杜氏第四代家传有杜文、杜克礼、杜克义等、第五代有杜宗洁、杜韦静、杜家勇三人。杜氏家族近百年来己有五代十六人传承痔瘘之学,行医于京津及深圳,可与南京丁氏痔科比肩,可谓中华痔瘘两技花也,中医家学之盛可见一斑。杜氏痔瘘积累了许多痔瘘良方,注重内外兼治,整体调理,推祟清热散瘀, 凉血祛毒之法,坚守中西医结合之路,手法求精,方药求准,自成一家。
芮恒祥(1923~2010)河北省武邑人。14岁时拜冀中名医李印堂门下学习中医外科及皮肤科,尽得其学。又拜当地名医宋超凡门下学习中医内科。解放后任河北省中医院肛肠科主任。在肛瘘治疗方面以预测瘘管走向准确,手术快捷,手术方法先进,疗效高而著称。临床实践中,循古而不泥古,拘其法而不泥其方。发明瘘管脱离器,肛瘘刀等。即将刀片和探针连接成一体,具有简化操作过程,手术时间短,损伤组织少,出血少等优点。提出了“芮氏截径术”,该法采用治其本,兼顾其标的原则,重点处理原发病灶及部分主管,其余部分采用旷置引流,取代了全程切开瘘管的手术方法,有效地保护了肛门形态及括约肌功能。克服了肛瘘术后创面大、损伤多、形成瘢痕多的弊端。1975年,芮公承办了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主持在河北省衡水地区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肛肠疾病协作组会议,为学科发展作出了奠基性贡献。1978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李雨农(1920-),四川乐山人。1939年考入四川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医科,1947年6月任华西大学医院外科住院医师,1950年任重庆中央医院外科住院总医师。1953年李雨农等重庆痔瘘小组赴京汇报研究情况,引起医界广泛重视。之后李雨农在用枯痔疗法治疗痔疮、收固液治疗直肠脱垂等方面有较深研究。撰有《枯痔注射及外痔切除疗法治疗痔疮》等论文。专著有《中华肛肠病学》。运用直肠粘膜下四方柱状注射法结合直肠后间隙高位注射治疗三度直肠脱垂,获重庆市科技成果三等奖。重庆中医药研究所“新6号枯痔液治疗内痔的研究” 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陆琦(1921-)出生于温州瓯海,他的祖父、曾祖父都是当地有名的中医,受家庭影响,从小便立志从医。二十多岁温州医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普外科医生,后岳父留洋归来,启发了他对肛肠病治疗的兴趣。渐渐地成了闻名乡里的除痔名医。解放初期将自己验方与专长毫无保留地献于人民。1956年后,任浙江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门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先后研发内痔插药疗法、内痔套扎疗法、改进痔固定环切术、应用植皮术于复杂肛瘘等。1978年设计的“内痔套扎疗法及套扎器”在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获成果奖,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第一届副会长,同时担任《中国肛肠杂志》编委会主任兼总编辑。曾多次在美国学术会议中获奖,因对肛肠学术有诸多贡献,卫生部长崔月犁特题赠“痔科元老”以彰其功。
彭显光(1928~1997),四川安岳县人,自幼跟随叔父学习中医,1946年又从师于重庆名医周济民,获其真传,受益匪浅。1953年毕业医师进修学校。曾分别在贵州省中医研究所、省人民医院、贵阳中医学院从事中医及肛肠病的临床、科研、教学等工作。曾任贵阳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贵阳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从医40多年来,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他主持“枯痔散治疗内痔”、“中药治疗内痔”、“肛瘘中药插棒疗法”、“应用中草药内服治疗手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等研究,1958年荣获卫生部嘉奖;他主持的“枯痔散治疗内痔”、“中药栓治疗内痔”、“肛瘘中药插棒疗法”、“应用中草药内服治疗手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等研究,荣获省、部嘉奖; 1994年主持的“眼球结膜血管望诊诊断内痔2000例”的研究获得在美国召开的首届世界传统医学研讨会金奖等。参加编写《痔瘘中医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肛门直肠常见病》、《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中国肛肠病学》等专著。
朱秉宜,15岁初中即将毕业时,其父让其拜苏州名医王寿康为师。朱秉宜从事肛肠专业近50年,有深刻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运用中医传统疗法治疗痔、瘘、肛裂、肛门脓肿等肛门疾病。创新采用“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治疗难治性高位复杂性肛瘘,“分段切除结扎注射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肿瘤、便秘等大肠疾病亦颇有研究,用内外二法,辨证施治,经验丰富,疗效显著。现任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1989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卫生部首批师带徒中医药专家。发表论文30余篇,著作《实用中医肛肠病学》等。1972年朱秉宜首创枸橼酸制剂“603”消痔液注射疗法治疗内痔取得良好疗效。
曹吉勋,1929年生,山东省乳山市人。1944年参加革命,曾任八路军某部手术队护士。1949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外科系,1956年调入成都中医学院,后在附属医院任外科负责人。1963~1966年,就读于本院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曾任附属医院肛肠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兼任全国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副会长;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肛肠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肛肠病杂志副主编等职。长期致力于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研究,将各家学说兼收并蓄,尤其对肛肠科麻醉和肛瘘、肛周脓肿的研究,成绩斐然。发明了腰俞穴位麻醉法,被编入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于1950年率先提出切开挂线疗法、管道切缝挂线法,既减轻患者痛苦,又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1979年曾获四川省政府重大科技成果奖。1966年他研制成黄连脱肛液,总结出双层注射加肛门紧缩术的疗法,治疗成人直肠脱垂。1978年曾获得卫生部三等科技成果奖。1980年肛瘘括约肌保护手术研究,他设计出内口闭锁药捻脱管术式,解决肛门失禁的难题,1991年获省中医管理局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1996年获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血宁冲剂治疗内痔出血的研究,1990年获省中医管理局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著作颇丰,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要著作有:主编《中国痔瘘学》、视听教材《中国肛肠病学》等。
李润庭(1931-)。1947-1951年从师学医,1965年沈阳市医学院夜大医疗系毕业。他从15岁开始学徒行医,经多年后创办沈阳市肛肠医院,任院长、主任医师。积累了丰富的治疗肛肠专科疾病的临床经验。1987年专著《肛门直肠病学》出版后颇受业界推祟。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肛肠分会副会长,日本大肠肛门病学会会员,《中国肛肠病杂志》副主编,《实用外科杂志》编委。日本熊本市大肠肛门病中心高野病院顾问。曾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获“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科学大会奖、全国医药科学大会奖。